返回首页

二战德军军用手表(二战德军军用手表型号)

来源:www.nhuinews.com 时间:2022-10-16 04:47   点击:588  编辑:admin   手机版

1. 二战德军军用手表型号

没什么特别的意思,Perigaum1972 是德国全自动机械手表一个品牌,1972年瑞士制造Perigaum机芯,如果非要翻译的话,按它的英文发音音译就行

2. 二战德军军用手表型号图片

军表十大品牌:

1、MTM SPECIAL OPS - 美国

2、TRASER - 瑞士

3、鲁米诺斯 Luminox - 瑞士

4、SWISS MADE 瑞士军表 - 瑞士

5、MARATHON军表 - 瑞士

6、汉米尔顿 Hamilton - 美国7、5.11 HRT 战术手表 - 美国 8、朗坤LACO – 德国 9、切斯杜瑞CHASE DURER- 美国10、辛恩 SINN – 德国

3. 二战德国纳粹手表

一、1933年——1945年间德国军衔的沿革

1933年的德国帝国国防军(当时德军的正式名称)军衔按军种区分为陆军、海军二类,按等级划分为:元帅、将官(大将、上将、中将、少将)、校官(上校、中校、少校)、尉官(上尉、中尉、少尉)、士官(上士、中士、一级下士、二级下士)、兵(上等兵、一等兵、二等兵、三等兵、列兵),共6等20级,各军种基本相同,元帅分别称为陆军元帅、海军元帅,海军海勤士兵冠以“水兵”。

由于这时德国的“一战战败国”身份未变,还受到《凡尔赛和约》和法、英、美等“一战战胜国”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上的各种制约,其军官军衔也“深受其害”:1、陆军元帅、海军元帅设而未授,任现职的仅有一战时晋升陆军元帅军衔的总统兴登堡,从1918年至1935年期间未晋升、授予过一位元帅;2、虽然设有大将军衔,但除“帝国国防部部长兼帝国国防军总司令”外,其他人莫能染指这个军衔;3、各级军官的晋升期限显著增长,大名鼎鼎的隆美尔、古德里安都曾扛着上尉肩章,一戴就是10余年……

1934年兴登堡总统病势沉重,国会决定由希特勒代行总统职权。希特勒便迫不及待地开始“抢班夺权”,同时开始实施他野心勃勃的扩军计划,与此同时对武装力量的各种规章制度(包括军衔制度)也开始进行“纳粹化的、为期十一年”的改革:

1934年,7月20日,希特勒宣布:鉴于党卫队在1934年6月30日事件中作出的巨大功绩,我将其升格为纳粹党内的一个独立组织……我批准党卫队建立武装部队; 9月间,成立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,组建“阿道夫•希特勒警卫旗队”等团级部队; 10月,整合党卫队衔级为:领袖——党卫队帝国领袖;高级长官——党卫队总指挥、党卫队地区总队长;上级长官——旅队长、区队长、旗队长;中级长官——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、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;初级长官——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、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、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;高级士官——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、党卫队一级小队长、党卫队二级小队长;初级士官——党卫队三级小队长、党卫队三级小队副;正式队员——党卫队组长、党卫队突击队队员、党卫队队员;预备队员——党卫队候补队员、党卫队学员,共8等21级。

同年8月,希特勒自称“德国元首”(全称:德意志第三帝国领袖、政府总理兼国防军最高司令[后改称武装部队最高司令],纳粹党全国领袖,1941年12月起兼陆军总司令),其不同场合称呼又有所不同:一般时称为“元首”,涉及到军务时称“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司令”,涉及政务时称“元首兼帝国总理”。考虑到它是整个二战时期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正式官称,本文将其列为德国武装力量的“最高称号”;

1935年,3月1日,正式组建空军司令部;3月16日,帝国国防军改称国防军;在空军中设立“飞行勤务军衔”;在海军中恢复了一战时曾设立的“海军准将”军衔;设立“总参勤务军衔”,这种军衔授予经过严格选拔和专门培训(如在军事学院接受过总参业务训练)、在帝国战争部或国防军局及以后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工作的、从事参谋勤务的校官、尉官(在各军种总司令部工作的参谋军官不授予这种军衔);第一次调整士兵军衔:陆军取消一等兵军衔,将二等兵军衔区分为“服役6年以上”和“服役不满6年”两级,增设上等列兵军衔,同时对军衔标志进行修订;海军增设一级上等水兵、海岸勤务一级上等兵等军衔;空军取消上等兵军衔;

1936年,在陆军将官中增设“陆军元帅衔大将”军衔,高于大将半格,低于陆军元帅半格,计划授予担任国防军总参谋长、集团军群总司令、陆军参谋长等高级职务的大将。其实早在十九世纪末的第二帝国期间就曾设过此衔,大名鼎鼎的“铁血宰相”俾斯麦就领有此衔,直到1898年去世才被追晋为陆军元帅;

1938年,2月4日,成立“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”,德国国防军改称德国武装部队,并正式将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等武装力量纳入“德国武装部队”编制;第二次调整士兵军衔:增设各军种的一级上士军衔;海军增设一级中士(海军一级中士、海岸勤务一级中士、海军步兵一级中士)和一级上等兵军衔(一级上等水兵、海岸勤务一级上等兵、海军步兵一级上等兵等)军衔;

1939年,正式建立党卫队野战部队(或称党卫军、武装党卫队、W-SS)—— “阿道夫•希特勒警卫旗队” 党卫队第一装甲师(简称“元首师”)、“帝国师”党卫队第二装甲师、“骷髅师”党卫队第三装甲师、“警察师”党卫队第四装甲掷弹兵师(摩步师),开始设置并使用党卫队野战部队军衔称号和标志,如党卫军准将(区队长)等;

1940年,取消“陆军元帅衔大将”军衔;在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内设立国防军宪兵司令部和宪兵司令官职务,将宪兵军衔提高到宪兵少将(海军、空军宪兵最高军衔仍为上校)——这也是陆军中将、少将军衔中唯一带兵种称号的;

1941年,4月3日更换陆军元帅的识别标志——帽徽、帽饰带、领章、肩章;

1942年,党卫队调整高级长官衔级,增设党卫队最高指挥(党卫军大将)级别,并修订了旗队长以上长官的衔级领章标志;第三次调整士兵军衔:陆军取消上等兵军衔,原上等兵大部晋升二级下士,二级下士以上择优晋升,同时再次修订士兵军衔标志;将宪兵士官、军士、兵的军衔变更为“宪兵警长”、“宪兵警士” ;

1943年,武装党卫队中增设一等兵军衔,但在党卫队其他机关、部队中未设立相应的衔级,在党卫队衔级表上也未列出相应称号;

1944年,2月8日,第四次调整士兵军衔:增设空军上等兵军衔;将陆军宪兵部队扩编为第一、第二、第三宪兵总队,分别由一名宪兵少将任总队司令,撤销原设的国防军宪兵司令部和司令官职务;在海军、空军中增设海军宪兵少将、空军宪兵少将军衔

到1945年战败前,德国武装部队的军衔区分为陆军、空军、海军、武装党卫队和宪兵,党卫队衔级单独设置。其中陆军军衔中另设总参勤务军衔,在海军中又分为海上部队军衔、海岸部队军衔。同时军政官、技术官、女军人另设有专门的级别(军衔)称谓。为便于读者对各种军衔、衔称作横向比较,笔者在每一称号后均附编号,以“元首”为始,其他类推。

一、陆军军衔:

最高统帅——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(1);

元帅——陆军元帅(3);

将官——大将(4)、兵种上将(5)(分步兵、骑兵、炮兵、装甲兵、装甲掷弹兵[摩步兵]、山地步兵、工程兵、通信兵等8种)、中将(6)、少将(7);

校官——上校(9)、中校(10)、少校(11);

尉官——上尉(12)、中尉(13)、少尉(14);

士官——一级上士(15)、二级上士(16)、中士(18);

军士——一级下士(19)、二级下士(20);

兵——二等兵(服役6年以上)(23)、二等兵(服役不满6年)(24)、三等兵(25)、上等列兵(26)、列兵(27)。

以上共8等22级。(另有一说:1944年增设大尉军衔,未证实。)

总参勤务军官军衔设:总参勤务上校(9)、总参勤务中校(10)、总参勤务少校(11)、总参勤务上尉(12)等2等4级。总参勤务军官的待遇、晋升等方面均优于同级别的军官。据当时德国将军的回忆,一个总参勤务上校可以监督、参与集团军群级部队的作战指挥,颇有点“钦差”的味道。著名的“七二零狼穴爆炸案”的主谋施陶芬贝格,在任后备军参谋长时就被改授总参勤务上校军衔。

二、空军军衔:

元帅——帝国元帅(2)、空军元帅(3);

将官——空军大将(4)、兵种上将(5)(分航空兵、高射炮兵、空降兵、航空技术兵、航空通信兵、空军等6种,其中“空军上将”只授予非空军出身而从其他军种、部队或地方调入的人员)、空军中将(6)、空军少将(7);

校官——空军上校(9)、空军中校(10)、空军少校(11);

尉官——空军上尉(12)、空军中尉(13)、空军少尉(14);

士官——空军一级上士(15)、空军二级上士(16)、空军中士(18);

军士——空军一级下士(19)、空军二级下士(20)、空军上等兵(22);

兵——空军一等兵(23)、空军二等兵(24)、空军三等兵(25)、空军列兵(27)。

以上共7等22级。飞行勤务军衔设飞行勤务上校至飞行勤务二级下士,共4等11级。

三、海军海上军衔:

元帅——海军元帅(3);

将官——海军大将(4)、海军上将(5)、海军中将(6)、海军少将(7)、海军准将(8);

校官——海军上校(9)、海军中校(10)、海军少校(11);

尉官——海军上尉(12)、海军中尉(13)、海军少尉(14);

士官——海军一级上士(15)、海军二级上士(16)、海军一级中士(17)、海军二级中士(18);

军士——海军一级下士(19)、海军二级下士(20)、一级上等水兵(21)、二级上等水兵(22);

水兵——一等水兵(23)、二等水兵(24)、三等水兵(25)、新水兵(27)。

以上共7等24级。

四、海军海岸军衔:

将官——海岸少将(7);

校官——海岸上校(9)、海岸中校(10)、海岸少校(11);

尉官——海岸上尉(12)、海岸中尉(13)、海岸少尉(14);

士官——海岸一级上士(15)、海岸二级上士(16)、海岸一级中士(17)、海岸二级中士(18);

军士——海岸一级下士(19)、海岸二级下士(20)、海岸一级上等兵(21)、海岸二级上等兵(22);

兵——海岸一等兵(23)、海岸二等兵(24)、海岸三等兵(25)、海岸列兵(27)。

以上共6等19级。

五、武装党卫队军衔:

将官——党卫军大将(4)、党卫军上将(5)、党卫军中将(6)、党卫军少将(7);

校官——党卫军准将8)、党卫军上校(9)、党卫军中校(10)、党卫军少校(11);

尉官——党卫军上尉(12)、党卫军中尉(13)、党卫军少尉(14);

士官——党卫军一级上士(15)、党卫军二级上士(16)、党卫军中士(18);

军士——党卫军一级下士(19)、党卫军二级下士(20);

兵——党卫军一等兵(23)、党卫军二等兵(24)、三等兵(25)、党卫军上等列兵(26)、党卫军列兵(27)。

以上共6等21级。

六、宪兵军衔:

将官——宪兵少将(7);

校官——宪兵上校(9)、宪兵中校 (10)、宪兵少校(11);

尉官——宪兵上尉(1 2)、宪兵中尉(13)、宪兵少尉(14);

警长——宪兵高级警长(15)、宪兵一级警长(16)、宪兵二级警长(18)、宪兵三级警长(19) 、宪兵候补警长(20);

警士——宪兵一级警士(23)、宪兵二级警士(24)、宪兵三级警士(25)。

以上共5等16级,海军、空军的宪兵军衔与陆军相同,在军衔称号前冠以“海军”、“空军”。武装党卫队宪兵军官的军衔多出“党卫军宪兵准将(党卫队区队长,8)”一级,宪兵士兵的军衔称号与普通武装党卫队士兵相同,但冠以“宪兵”。

七、党卫队衔级:

领袖——党卫队帝国领袖(3);

高级长官——党卫队最高指挥(4)、党卫队总指挥(5)、党卫队地区总队长(6);

上级长官——党卫队旅队长(7)、党卫队区队长(8)、党卫队旗队长(9);

中级长官——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(10)、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(11);

初级长官——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(12)、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(13)、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(14);

高级士官——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(15)、党卫队一级小队长(16)、党卫队二级小队长(18);

初级士官——党卫队三级小队长(19)、党卫队三级小队副(20);

正式队员——党卫队组长(24)、党卫队突击队队员(25)、党卫队队员(26);

预备队员——党卫队候补队员(27)、党卫队学员(28)。

以上共9等22级。

八、军政官专指军队中在后方单位、各级司令部、机关、院校中从事工程、技术、教育、新闻、通信、军医、兽医、军械、军需、军法、行政等勤务的军人(野战部队中的此类勤务由军官、技术官、士官担负),其级别分:

特级军政官——特级军政官(7);

高级军政官——一级军政官(9)、二级军政官(10)、三级军政官(11);

中级军政官——四级军政官(12)、五级军政官(13)、六级军政官(14);

初级军政官——七级军政官(15)、八级军政官(16)、九级军政官(18,在海军中相当于17)、十级军政官(海军单设,相当于18);

候补军政官——候补军政官(20)。

以上共5等12级。

九、技术官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、未接受过军内外正规专业技术培训的士官、军士,其级别、职务仅在本单位有效。技术官的服役年龄战前规定为不超过35岁,开战后放松了规定,这也是我们经常在有关二战的影视、历史资料中看到“德军辈子兵”的原因之一。在陆军中分为:

上级技术官——正营级技术官(11)、副营级技术官(12)、正连级技术官(13)、副连级技术官(14);

下级技术官——正排级技术官(15)、副排级技术官(16)、正班级技术官(18)、副班级技术官(19);

候补技术官——候补技术官(20)。

以上共3等9级。

十、女军人在当时的德国武装部队中数量不多,主要从事后勤辅助性工作。战争初期,她们着军便服,只佩带帽徽、军种胸标和兵种色带。到1943年前后,开始给女军人授予军衔、配带军衔标志,并利用德语的词性变化专门使用“女性军衔称号”。在德国空军中为女军人设有如下军衔称谓:女空军少校(11)、女空军上尉(12)、女空军中尉(13)、女空军少尉(14);女空军中士(18)、女空军一级下士(19)、女空军二级下士(20)、女空军一等兵(23)、女空军二等兵(24)、女空军三等兵(25)等。(在党卫队系统中倒是一直实行“男女平等”——因为按照希姆莱之流的观点:入选党卫队的人都是日耳曼民族的“精英”!早在1933年就为女队员设计了女性服装,并授予党卫队衔级、佩带党卫队衔级标志,但称谓上仍使用“词性变化”,如党卫队女三级小队长等——笔者注。)

二、纳粹德国警察警衔的沿革

按照普鲁士——德意志的传统,警察是国家(以至于王国、公国、州)武装力量的当然组成部分。以穷兵黩武著称的纳粹德国当然不能例外,当时的德国警察拥有完整而复杂的既有别于军衔、军服但又有几分相似的警衔、警服。

1933年,纳粹刚掌权时的德国警察警衔区分为:

高级警官——警察总监(相当于少将)、一级警监(相当于上校)、二级警监(相当于中校)、三级警监(相当于少校);

初级警官——警督长(相当于上尉)、一级警督(相当于中尉)、二级警督(相当于少尉)、三级警督(军衔中无相当级别);

警长——一级警长(相当于中士)、二级警长(相当于一级下士)、三级警长(相当于二级下士);

警士——警士(相当于三等兵)、候补警士(相当于列兵)。

1935年,经戈林、希姆莱批准,更改德国警察的警衔,将高级警官的警衔改为与军队的将校相似,增加了警长、警士的等级,同时设立了专业技术警察警衔。此时一般警察的警衔为:

高级警官——帝国警察总监(相当于中将,由希姆莱兼任)、警察少将;

上级警官——警察上校、警察中校、警察少校;

初级警官——警督长、一级警督、二级警督、候补警督;

警长——高级警长(相当于上士)、一级警长(相当于中士)、二级警长(相当于一级下士)、候补警长(相当于二级下士);

警士——一级警士(相当于二等兵)、二级警士(相当于三等兵)、候补警士(相当于列兵)。

1942年,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和纳粹党高层斗争的结果,德国警察完全并入党卫队序列,警衔作了较大调整,主要是警官警衔改与军官军衔完全相同,警察将官领章改与党卫队将官相似,同时设立了作为战争预备队使用的“野战警察”,警察在战区执勤也改着灰绿色野战服。

警察将官——警察大将(4)、警察上将(5)、警察中将(6)、警察少将(7);

警察校官——警察上校(9)、警察中校(10) 、警察少校(11);

警察尉官——警察上尉(12)、警察中尉(13) 、警察少尉(14);

警长——警督(候补警官,15)、一级警长(16)、二级警长(18)、三级警长(19) 、候补警长(20);

警士——一级警士(23)、二级警士(24)、三级警士(25)、候补警士(27)。

以上区分为2类(警官、警长警士)5等19级,到战争结束再未变化。

德国秘密警察(即“盖世太保”、SD)原来隶属于警察序列,不穿警服,1934年被划入党卫队建制,全体人员授予党卫队衔级,但外勤人员仍不穿党卫队制服。保安警察(类似于我国治安警、巡警、防暴警察、着装刑警的综合体)更于1942年将领章改与党卫队相同,只是以领章底版颜色区

4. 二战德国党卫军手表

二战时期,德国的总人口也就8000万左右,整个战争期间,上升或者下降的幅度都不太大。而1940年的日本人口也在7300万左右,人口其实都不算多,但是军队方面,基本上是已经达到了一个上限。

各个时期的军队数量,他都是不一样的,不能将整个战争一概而论。不同的时期,不同的战争进程,各个国家都会对军队进行调整,进行扩军。比如日本,1940年的时候,日本有140万军队,而战争结束的时候,他有550万军队。

我们先看德国,德国在战争中,军队也是逐渐的扩编的。1939年,德国国防军陆军的人数在三百多万,加上海军、空军、党卫军也就四百多万人。而到了法国战役的时候,德军进一步扩军,进攻法国,部署了三百多万人,这会儿德军全部兵力达到了600万。而苏德战争准备阶段,德军再次扩军。而到了战争僵持阶段的1943年,德军兵力达到了巅峰,有900多万人。

二战时期,德国的兵力从来都没有上升到过1000万,九百万,已经是极限了。这会儿德国人口也就8000万,八个人养一个兵,这已经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了。八千万人,除开男女比例,男的四千万,再除去老年人和儿童,青壮年绝大多数都去当兵了。

再看日本,卢沟桥事变的时候,日本才多少兵力,说出来你都不信,只有60万。而到了1939年,日军扩充到了100万人。到了1941年,太平洋战争爆发,日本扩军达到了170万。日本最大规模的扩军,是在战争后期,兵力达到了500多万人。当然,这差不多也是日本人的极限了。

其实吧,很容易去断定网上一些传言,说德军1500万、1300万的,这根本就不可能,你拿出来那么多人去当兵,国家谁来运转?这些兵,你养得起么?至于某个作者所说的,德国的德国籍德军最多时有1200万人,这根本不可能,同一时期,拿出来这么多军队,国家根本没法运转了。从这里也可以看出,战争末期,德军日军扩充的部队的兵员素质如何,老的少的,十几岁的,四五十岁的,什么年龄的都有。

另外再提一句,类似于战争末期那些国民突击队,在德军眼里,压根就不是兵,顶多算是武装分子,这些人是不能算在德军里面的,德军自己就不会同意。德军的军官有着天然的傲气,他们根本看不起这些小老百姓。

5. 二战英军手表

腕表品牌,viger中文:莱戈狮,是英国的腕表品牌。

6. 德军 手表

质量很不错,德国的产品一直质量很好,带了3年时间还是很准时

7. 二战德军手表品牌

瑞宝好。

瑞宝是德国手表品牌,但有瑞士手表的身影

瑞宝手表是非常年轻的机械手表品牌,总部位于德国,制多和表所需要的各种部件来自瑞士,可谓是将瑞士的制表工艺与德国的严谨品质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。

与大部分采用流水线制作的机械手表品牌不同,确保手表及多采用手工制作,产量比较低,每年在3000~5000块左右,属于非常小众的手表品牌,作为当下机械表复兴大军中的后期之秀,秉承的传统的制造工艺和家族式独立的品牌运作,瑞宝手表在收藏家和对艺术追求的时尚人士,非常具有吸引力。

8. 德国二战飞行员手表

不是條萊垍頭

拓天马是一个历史近百年的德表品牌,在国外及国内的德表圈中有着很高的地位。属高档次的手表品牌。萊垍頭條

拓天马手表于1927年诞生于德国的格拉苏蒂,由于外形酷似IWC,所以人送外号“德国IWC”。历久弥坚的拓天马,是德国手表历史卷轴的重要一部分,它承载着历史、战争、技艺的深刻记忆,见证了德国制表业的沧桑更替。如今拓天马已成为德国高端机械手表的代名词之一,不仅推出的众多优异的军用计时码表,更是德国军表历史的一个见证和缩影。萊垍頭條

9. 二战德军军用手表型号大全

格拉苏蒂原创(Glashütte Original),尼芙尔(NIVREL),VIXA(维克萨),艾力舍(ELYSEE),朗坤(LACO),齐博林(ZEPPELIN),STOWA NBYAEGER,NOMOS 等

10. 二战德军军用手表型号有哪些

是,德国的中高档军表,LACO 朗坤 成立于1925年,以制造二战时期德国空军飞行员表而声名大噪。拥有正宗德国血统的朗坤,制表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。公司由两位极负才华的德国制表师Frieda Lacher和Ludwig Hummel在德国手表设计和制造重镇普福尔茨海姆(Pforzheim)创立。LACO(朗坤)这个名字正是从LACHER 和 CO.的第一个音节衍生而来。

11. 二战美军手表

看看石英表的出现年代就知道了……二战在45年结束,69年才出现石英表!只能是机械表!只不过是上链方式、开盖方式、防水防震性能等差异。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相关评论
我要评论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